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云山书隐的草庐

大隐隐于朝,中隐隐于市,小隐隐于书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传统春联如何张贴?  

2012-01-21 20:55:13|  分类: 知识背囊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传统春联如何张贴?

       春联也叫“春贴”、“对联”、“门对”等,属于楹联的一种。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,也是长期延续下来的一种风俗文化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。春联,起源于桃符。据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说,桃符长六寸,宽三寸,桃木板上书“神荼”、“郁垒”二神。“正月一日,造桃符著户,名仙木,百鬼所畏。”所以,清代《燕京时岁记》上说: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”

      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,面对大门时,上联在右,下联在左,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。新中国成立后,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,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,下联在右,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,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。但这两种春联贴法不能“混合使用”。

如何区分上联和下联?

       要区分对联的上联和下联,一般看每一联末尾字的声调平仄。一般来说,末尾一个字是仄声(古汉语平声/现代汉语第三声、第四声)的为上联,末尾一个字是平声(古汉语上声、去声/现代汉语第一声、第二声)的为下联。

       这跟对联的格律有关。根据对联的格律,对联有仄起平落和平起平落两种格式。与律诗相同,对联上联的第二个字为“仄”声的称为仄起,第二字为“平”声即为平起,不管平起还是仄起,下联的末尾字都是平声字,则平落。如:

       1、五言联仄起式: 

       国破山河;城春草木
       ●●○○  ○○●●○ 

       室雅何须;花香不在
       ●●○○  ○○●● 

      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,下联第二字用平声(下同)。 

    2、五言联平起式: 

       功高斯不;理定自无
       ○○●●  ●●●○   ”为古入声字,所以是仄声。

       平起式上联第二字用平声,下联第二字用仄声(下同)。

    3、六言联仄起式:

       海内文章第;朝中宰相无
       ●●○○●  ○○●●○    “”为古入声字,所以是仄声。

    4、六言联平起式:

       明月别枝惊;清风半夜鸣。 
       ○●●○○  ○○●●○

    5、七言联平起式:

       留春不住登城:惜夜相将秉烛
       ○○●●○○  ●●○○●●

    6、七言联仄起式:

       一幅湖山来眼;万家忧乐注心
       ●●○○○●  ●○○●●○

    7、八言联平仄规格,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,或三五断句

       梅芯花开,香分座;兰芽日长,秀毓阶。 
       ○●○○  ○○●●  ○○●○  ●●○ 
       回天地,琼田千顷绿;漾东风,小苑万花。 
       ○○●  ○○○●  ●○○  ●●●○ 

    8、八言联平起式:

       酒能成事,酒能败;水可载舟,水可覆。 
       ●○○●  ●○●  ●●●○  ●●● 

    9、九言联仄起句式:

      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;人间哪有空闲的光。 
       ○●●○●●○●  ○○○●○○●○ 

    10、九言联平起句式:
       塞翁失马,又岂知非;郑人覆鹿,只浑欲是。 
       ●○●●  ●○○○  ●○●●  ●○●●  
     “”为古入声字,所以是仄声。

    11、十言联大致采用四、六骈文体格式:

       门辟九霄,仰步三天胜;阶崇万级,俯临千幛奇。 
       ○●●○  ●●○○●  ○○●●  ○○○●○ 

    12、十言以上的长联,除平仄要求外,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。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,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,上下联每一个字,平仄都很工稳。

       此地可停留,剪烛西窗,偶话故乡风景。剑阁雄,峨眉秀,巴山曲,锦水清涟,不尽名山大川,都来眼底(
       入京思献策,扬鞭北道,难忘先哲典型。相如赋,太白诗,东坡文,升庵科第,行见佳人才子,又到长安(

 

       区别对联上联和下联的其他方法

       一是按因果关系分。“因”为上联,“果”为下联。比如:

       方向正确城乡富,政策英明衣食丰

       因为只有“城乡富”这个“因”,才会有“衣食丰”这个“果”。

       二是按时间先后分。时间在前为上联,时间在后为下联。比如:

       风送莺歌辞旧岁,雪伴梅香迎新春

       “辞旧岁”在前,“迎新春”在后。

       三是按空间范围分。一般是小者在前,大者在后。比如:

       勤俭持家道昌,团结建国事兴。

       这副春联中的“国”比“家”大,所以“家”在前,“国”在后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39)| 评论(1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